氧氣滲透到地球大氣中,大氣的空氣密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即離地面越遠,空氣
越稀薄,空氣中的含氧量就越低。去過高原的人經常有這樣的經歷。在海拔數公里的高原或
山峰上,呼吸變得困難。這是因為空氣中含氧量下降引起的缺氧癥狀。
地球上的氧氣主要有兩個來源。一、來自植物的光合作用。即在陽光的照射下,植物的綠葉
利用葉綠素將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從根部輸送來的水分轉化為淀粉、葡萄糖等有機物,
并釋放氧氣。每年,世界各地的綠色植物都會從空氣中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產生相應量
的氧氣。其次,水的光解源于非生物參與,即水被光分解成氧氣,是一種消耗能量的反應。
在地球沒有生命跡象的早期,存在少量的氧,即穩定的基態氧分子。但顯然這些氧氣不是來
自光合作用,那么它是從哪里來的呢?相關研究表明,在地球早期的大氣環境中,存在較多
的二氧化碳和低能電子。這些二氧化碳分子可以捕獲低能電子,然后可能發生兩次解離反應,
產生碳負離子和游離氧原子或氧原子。分子,在特定的能量范圍內,兩次解離反應可能產生
氧分子,作為反應產物的游離氧原子也可能結合成氧分子。